
- 欢迎光临 岳阳市公路桥梁基建总公司!
- 廉政建设
- 您当前位置:九游会登录j9入口-j9九游会登录入口 > 党群建设 > 廉政建设
耕读继世 孝友传家——岳阳张谷英家风建设
序
物换星移,沧海桑田,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,多少家族走向衰落,留下遗憾。然而,有一个家族却历经26世,聚族同居历时600余年,繁衍达数万人而不衰,历久弥新,彰显了强大的生命力。
这就是被誉为“天下第一村”、“民间故宫”的张谷英村。
是什么让它在历史长河中历久弥新,长盛不衰?是什么让它历经六百余年仍魅力不减,闻名于世?
促使这个家族延绵不绝、生生不息的灵魂,正是它的家训族戒。
张谷英村
张谷英村,又称“天下第一村”、“民间故宫”,位于湖南岳阳以东的渭洞笔架山下,古建筑群占地面积约五万余平方米,为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江南古民居建筑群。传说,明洪武年间作为朱元璋指挥使的张谷英精通风水,明初的渭洞山区尚未开发,荒草萋萋,古木森森,张公行至此看中了这片世外桃园,从此,开启了张氏家族二十六世的故事。至今六百多年来,张氏家族在此聚族同居历时600余年,它以巧夺天工的古建筑艺术与源远流长的家族文化闻名于世。目前古村内还聚居张谷英2600多后裔,“孝当先、和为贵、勤耕读、崇廉洁”的家训族戒理念,正是促使这个家族延绵不绝、生生不息的灵魂。今天的张谷英村,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、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、首批中国传统村落。
张谷英村由当大门、王家塅、上新屋三大群组成,总面积为51000平方米,大小房屋1732间,天井206个,巷道62条,古屋环山而建,长达1公里。古屋雕梁画栋、气势恢宏,其布局依地形采取“干枝式”结构,主堂与横堂皆由数个单位组成,各单元之间有屏风檐廊和巷道沟通分隔,分则自成体系,互不干扰,合则贯穿于一体之空间。穿行其间,晴不曝日,雨不湿鞋。目前古村内聚居张谷英公2600多后裔。张谷英古建筑群极具特色,其严谨神秘的排水系统、巧妙的建筑选址、清晰的家庭脉络,体现了明清古民居文化的丰富蕴涵,是中华民族民俗风情及建筑历史的珍贵实料和佐证,是研究湘楚文化的“活化石”,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典范。走进村内,就像走进了中国历史的博物馆。
然而,一个建筑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渊远的历史文化内涵,就像没有灵魂的躯体,让世人更加赞不绝口的,是促使张氏家族历久弥新、生生不息的家训族戒。
家训族戒
“耕读继世、孝友传家”的对联,高悬在张谷英村的当大门前,这也是支撑“张氏家族”的精神支柱。孝父母、友兄弟、端闺化、择婚姻;睦族姓、正蒙养、存心地、修行检……它融合了儒家“孝、和、勤、廉”等理念,并转换成操作性极强的行为规范。历经几代人创制、修订、增删,最终定格为25条家训,5条族戒,涉及家政管理、为人处世、子孙教育、工作生活、冠婚丧祭等方方面面。正是这些家训和族戒,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,形成了一种以“孝当先、和为贵、勤耕读、崇廉洁”的淳朴风情,形成了古村数百年不动摇的家族凝聚力。
孝当先
“孝父母”,这是张氏家族的第一条家训。张氏家族深知“孝”的重要性,不仅将其写进家训的第一条,更是编写了7140字的《劝孝歌》,“劝善书多皆切记,我劝世人从孝起。堂前父母大于天,须知万事孝为先。”劝孝歌字字真情,读来催人泪下,被后人视为传家之宝。族人谨遵“孝父母”的家训,上演了一个个荡气回肠的行孝故事。
和为贵
“砖连砖成墙,瓦连瓦成房”这句在张谷英村世代流传的俗语,暗含着张氏先人对后辈要合而不分的教化,同居一个屋檐下几百年的张氏人,秉承和为贵的思想,以祖训、家规为遵循,一代代守护着建筑形式上的合为一体,传承着与家人、族人、外人的和睦之道。
岳阳市张谷英民俗文化研究所所长 肖自力:
几千人都生活在一个大的屋顶下,关上房门一家人,这也体现了一种团结友爱的精神、一种氛围、一种传统。
“家和万事兴”,张谷英村之所以能聚族而居,几百年不散,不但族内和谐相处,与外族同样也是和谐共存,这与家训族戒中“和为贵”的理念是分不开的。在家训中有4条体现了“和为贵”的理念:友兄弟,睦族姓,敦孝友睦宗族,正嫁娶和妯娌;在族戒中也有体现:戒健讼。慑于“家规族戒”的森严,张氏家族历来和睦宗族内外,友好和谐处世。
张谷英公第23代孙 张小琴:
我们张谷英村,总是一人有事众人帮,一家有事大家忙,形成了“团结如一”的和谐氛围。张氏家族在当地是旺族、大族,但从未发生过欺侮小姓小户的现象,张氏女子外嫁,不论发生了何种情况,都不去打人命官司,总是通过合适的途径去解决。
勤耕读
在张氏家族的家训族戒中,“勤耕读”是一个突出的主题。先祖深知耕读的重要性,告诫后人要“耕读为本,以俭朴为荣,兴书香门第,继百忍家风,尚礼仪而四邻和好,爱劳动而百业兴隆”,并留下“兴门第不如兴学第,振书声然后振家声”的祖训族规。谷英公后代们谨遵祖训,他们读诗书、勤百业,代有人才出。十七世祖锦山公70岁登上笔架山顶雄心设馆,栽桃育李,留下“故老犹传教,书香绕笔峰”的绝唱。张云衢之子张渥潜,于民国初在当大门设“笔山草堂”私塾,栽培弟子,曾自编数十万字的《三余教育类编》教材,广为流传于当地私塾,深受学生喜爱。在崇尚学习的氛围中,村中大部分人都能吟诗作对,张谷英村也被誉为“书香门第,礼仪之乡”。
张谷英公第22代孙 张胜利:
解放前,这里出了进士1人,举人7人,贡员1人,贡生6人,秀才45人,太学生33人。新中国成立后,村里为国家输送了三百多名高级人才。
崇廉洁
清廉为政,是每个朝代都倡导的,但从家庭的角度约束族人为官清廉,则是张氏家族的一大特色。
在重孝义、求和睦、勤耕读和崇廉洁的环境中,数百年来,张氏家族中出外为官者多达300余人,他们继承先祖遗风,恪守“崇廉洁”的家训,为官清正廉洁,办事公平公正,留下了难得的声誉和政绩,赢得了后人的景仰和赞颂。据历史资料考证,张谷英后裔中没有一名贪官。
张谷英公第19代孙,原岳阳市政协主席 张治雄:
张谷英村的家训告诫后人要“循本份、崇廉洁、慎言语”,这个意思呀,就是说做人要循规蹈矩、本本分分,不该做的事绝对不能做,该做的事情一定要做好。无论平民百姓还是达官贵人,在行为方面,都要崇尚廉洁,不贪私利,一心为公;在言语方面,都要谨慎,不胡言乱语,不诽谤谣言。另外,在张谷英村的族戒中也有提到廉洁方面的内容,那就是第五戒“戒贪忌”,这个戒律非常好,意思是不要肆无忌惮地贪婪财物,现在之所以有许多当官之人纷纷落马,这与他们贪财是分不开的。没有想到数百年前张氏家族就已经在这方面作了要求,留下了告诫,这是了不起的智慧。张谷英村不仅在家训族戒中对廉洁方面的内容作了明确规定,而且在张谷英村的议事厅中也作了相关要求,那里高高悬挂着一副对联,上面写着“议事商情,小异大同无远近;循规蹈矩,集思广益得方圆”,用我们现代话来说,就是要推行民主集中制,无论大小事都要集体商量讨论,集思广益,共同决策,杜绝独断专行。上面所说的这些都是我们为官之人应该恪守遵循的准则,无论古今都不过时。张谷英村能从家庭的角度约束族人为官清廉,这是十分难得的,在古今诸多家族中也是十分罕见的,并且对于我们来说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。如果我们每个家庭和家族都能约束家人为官清廉,那么我们整个国家必然会持续拥有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。
现实意义
“家齐而后国治”。家庭是国家的细胞,要想治理好国家,就先要管理好家庭和家族。在如今倡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大背景下,良好的社会风气,家庭的教育、家训族戒的发扬显得至关重要。而历经数百年风雨的张谷英村,是中华民族传统大家庭的一个缩影,它的家训族戒和家族管理经验经受了历史的考验,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很好的借鉴。
如今,我们回望张谷英村,不仅仅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民间建筑文化艺术上的奇迹,更是因为,其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,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,是每个家庭和家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。(操和常)
曾发表在中纪委网站:
●张谷英家训族戒释义
第一部分:家训
一、孝父母
1、孔子曰:啜菽①饮水尽其欢,斯之谓孝。
2、罗仲素②曰:天下无不是底父母。
【注释】
①啜:吃;菽:豆类。“啜菽饮水”是后世成语“菽水之欢”的源头。
②罗仲素:1072-1135年,宋代理学家,名从彦,字仲素,号豫章先生,出生在南沙剑州(今属福建沙县),宋朝经学家、诗人,豫章学派创始人,有著作《中庸说》、《豫章文集》。此句引语中“底”字,相当于今天“的”、“之”。
【释义】
1、语出《礼记·檀弓》。孔子曾说:尽管只有豆羹清水、粗茶淡饭,但是对父母尽心侍奉,让他们精神愉快、感觉幸福,这就是对长辈最大的孝敬。
2、语出《罗豫章先生集》。罗从彦有云: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。父母的教诲、意见,都应当虚心接受和听取。
二、友兄弟
1、苏琼①曰:天下难得者兄弟,易求者田地。
2、柳仲塗②曰:人家兄弟无不义者,尽因娶妇入门,异姓相聚,偏爱私藏,以致背戾,男子刚强者,几人能不为妇人言所惑?吾见罕矣。
【注释】
①苏琼:字珍之,北朝时期长乐郡武强(今河北武强县)人。历仕东魏、北齐、北周,先后当过荆州刺史府的长流参军、并州刑狱参军、南清河郡太守、行台左丞和大理寺卿等,是我国历史上颇负盛名的清官之一。
②柳仲塗:柳开,字种塗,河北名人,北宋太宗、真宗朝名人,著名文学家,有文集十五卷,作《家戒》千余言,刻石以训诸子。
【释义】
1、语出《北齐书·列传》。苏琼曾说:世上最难得的是兄弟手足之情,最容易得到的是土地。
2、语出《柳氏家训》。柳仲塗云:兄弟本来没有不义者,都是因为娶妇入门,各自成家,偏爱私藏,分立门户。男子刚强者,很少能不为妇人之言所惑。妯娌各有其好,故兄弟间仇隙是否产生,其原因全在丈夫。
三、睦族姓
1、范希文①曰:吾吴中②宗族甚多,吾固有亲疏,然吾祖宗视之则均是子孙,固无亲疏也。
2、又以张公艺③九世同居,帝问睦族之道,书百忍字以进。
【注释】
①范希文:范仲淹,989—1052,字希文,汉族,北宋著名思想家、政治家、军事家、文学家。谥号文正,世称范文正公。范仲淹政绩卓著,文学成就突出,他在《岳阳楼记》中所倡导的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,对后世影响深远。
②吴中:古称吴县。吴中区位于历史文化名城苏州南部,千百年来,这块土地上,人文荟萃,英才辈出。兵圣孙武、草圣张旭、塑圣杨惠之、绣圣沈寿,蒯祥、范仲淹等一批伟大的政治家、文学家、艺术家谱写了吴中历史上的华美篇章。
③张公艺:577-676,名艺,后世尊称为公艺。唐代郓州寿张县古贤村(今台前县孙口乡桥北张村人)。其生活的年代跨越了北齐、北周、隋、唐四代,寿99岁。以治家有方而名青史。张公艺有成德之望,博通经史,睿识超人,以忍修身,礼让齐家,主持族人900口,九世同居,张氏家族展现了朴素的中国持家兴业的古代文明。傳兵按:此句所引文字为后世成语“公艺百忍”的源头。
【释义】
1、语出范仲淹《范文正公续集·告子弟书》。范仲淹告诫子弟:吴中同宗族的人很多,对我来说固然有亲有疏的,但是在祖宗看来,都是子孙后代,没有亲疏之分。
2、典出刘昫《旧唐书·张公艺传》。唐朝时候有个张公艺,他的家里同住在一起不分家有九代了。高宗皇帝叫来问询家族和睦有什么好法子?公艺提起笔来接连写了一百个“忍”字向皇帝进言。
四、正蒙养
1、杜孟①训子曰:忠孝吾家之宝,经史②吾家之田。
2、横渠③先生曰:教小儿先要安祥恭敬,今世学不讲,男妇女从幼便骄惰坏了。
-
地址:湖南省岳阳市五里牌白杨坡路76号 电话:0730-8629006 传真:0730-8629006
- 版板所有: | | ")); | j9九游会登录入口的技术支持: